• 河北省第二届名中医
   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

如何认识中医的六经病

点击数:1002023-11-15 10:30:19 来源: 马秀文名中医传承工作室-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


《伤寒论》六经病,实质就是中医临床杂病的分类方法,是一种最简约的分类命名法,犹如西医将疾病分为呼吸、消化、心脑血管、风湿免疫、血液、内分泌等。

六经病的主要诊断标准(诊断要点):

太阳之为病,脉浮、头项强痛而恶寒。  

少阴之为病,脉微细、但欲寐。

阳明之为病,胃家实(不虚)是也。  

太阴之为病,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、时腹自痛,(若下之必胸下结硬)。

少阳之为病,口苦咽干目眩。   

厥阴之为病,消渴气上撞心、心中痛热(烧堂)饥不欲食、食则吐(蛔),下之利不止。

这些诊断要点,在《伤寒论》称其为六经病提纲。临床见是症 定是病,历经千年,不容置疑。

中医说人是自然界中产物,自然界对人体的影响是疾病的第一大诱因,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热,会作用人体导致体内环境的变化,从而诱发体内生理病理反应,这些均是物理因素作用之病。《伤寒论》就是以研究治疗这类疾病入手的一门临床教科书。

中医临床辨识疾病,首要判断阴阳。圣贤之言曰“察色按脉先别阴阳”。阴阳就是疾病的属性分类。因此、六经病提纲排列按一阳一阴队列而出、表里相呼应。正所谓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。

鉴别诊断: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,无热恶寒者发于阴。

这是区分阴阳的首要点。

人体能发热,虽有恶寒,仍属于阳证;不发热但恶寒,则属于阴证。阳证病位在三阳,阴证病位在三阴。

寒热真假鉴别:身大热,反欲得近衣者(想穿厚衣服保暖或必须穿厚衣服),热在皮肤寒在骨髓(反、而 字后是关键词,发热是表象,实质是寒证,阳虚之人)。身大寒(肌肤冷凉),反不欲近衣,寒在皮肤热在骨髓。

可理解为真寒假热、表热内寒;真热假寒、表寒内热。这种情况最难以辨别,是考验医术与临床经验,也可以说是医生级别判定的时刻。

临床疾病发杂多变、病人基础体质各不相同,纵使有发热恶寒症状,或许仅是一时表现,需要自行甄别,身体内在的寒热才是疾病定性的依据,不可不知。

虚实鉴别:夫病,实则谵语,虚则郑声。郑声:重(chong)语、反复独言。

治则:观其脉证、知犯何逆、随证治之,是终极治疗法则,这句话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出处和依据。三阳同病治取少阳、三阴同病治取厥阴,这是阴阳两大系统的治疗原则。

经文:太阳病三日,已发汗吐下温针后仍不解,此为坏病,桂枝不能再用。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。

具体方证治则如:“桂枝本解肌,若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,不可与之。常需识此勿令误也”。这是具体治疗方法使用注意事项。桂枝汤治疗内有太阴脾虚寒、外有肌表疏弱不耐风寒之人证,如果寒邪闭表、内在不虚的人、不适宜桂枝汤。

治疗的先后次序举例:

例一、伤寒医下之,续得下利清谷不止,身疼痛者,急当救里;后身疼痛、清便自调者,急当救表。救里四逆汤,救表桂枝汤。

病患伤寒有表症,总有大便不畅,不可单用下法通便,否则损伤中阳,变为下利清谷,此时仍有在表的寒邪诸证如身体疼痛、恶寒等,此时需紧急温中阳。中阳虚馁之人,外邪难去。

例二、伤寒大下后复发汗,心下痞,恶寒者表未解也。不可攻痞,当先解表,表解乃可攻痞。解表桂枝汤,攻痞大黄黄连泻心汤。

病人经攻下通便及发汗后,出现胃脘痞满不下,此时仍有恶寒,需先解表,用桂枝汤。

转归1、自愈——“凡病,若发汗吐下亡血忘津液,阴阳自和者必自愈”。(自我康复、易于治疗、不成坏病)。

2、转属阳明:“伤寒发热无汗(表实、外出口不畅)、呕不能食(少阳逆),而反汗出濈濈然者(阳明多汗、手足濈濈然汗出)”。

3、一般规律:发于阳7日愈,发于阴6日愈。

这句话涉及中医阴阳术数的理论,暂时不表。

【责任编辑:(Top) 返回页面顶端
地址:河北省衡水市人民路180号  联系人:马秀文  电话:0318-2187336
邮编:053000  技术支持:河北网加思维  站点地图